跳至主要內容

在用了四年后,我为什么放弃使用 Notion 了?

Milton原创大约 9 分钟知识管理

关于 Notion

在 2020 年初识 Notion 后就被惊艳到了,当时的我还在使用 Typora。Typora 也没什么毛病其实,当时它是我看到的第一个所见即所得的 Markdown 笔记软件,相比于市面上一众编辑和渲染分成两个页面的软件而言更加优雅自然,同时也有丰富的主题可以选择,所以就毅然决然地使用 Typora 了。当时的 Typora 还是一个免费的 Beta 软件,现在已经是收费的正式版本了,这是后话。

过了没多久就发现了 Notion,当时的 Notion 重构没多久,但是也已经有较大的中文社区和经验帖子分享使用 Notion 的心得。Notion 的 block 内容块、多平台文件同步与使用、免费图床功能特别吸引我,这都是我在使用 Typora 时发现的痛点问题,另外 Notion 还有丰富的 icon 和头图来美化笔记的元素,支持分享和协同编辑也是一大亮点。更不用提 Notion 最为有名的 database 功能,它将表格数据视为数据库,可以编辑各式各样的属性、公式甚至是代码,又具备不同的视图形式,极大地丰富了 Notion 的玩法。

所以,我也就再次毅然决然地开始使用 Notion 来作为我的主力笔记软件,在平时需要和别人协作写文档时,我也推荐大家一块和我一起使用 Notion 来共同编辑,或者分享我自己整理的美食清单给别人,在使用 Notion 的最后时光,我甚至根据网上的分享,搭建起一个可以联动的项目管理页面。Notion 功能的强大,时至现在也仍是让我佩服的存在。

但客观来讲,在使用 Notion 的过程中,仍有许多的痛点并没有解决:

  1. 没有固定的大纲视图,而且这个问题许多人都向官方反馈,似乎官方都没有表意来处理这个事情;
  2. 云笔记固有的缺陷——数据安全,曾经我在一个寒假中恰好遇到 Notion 的服务器宕机,无法切实管理自己的笔记数据仍是一个有风险的操作;
  3. 网络问题,Notion 并没有在国内搭建服务器,所以有的时候连接速度很慢,甚至出现无法连接的情况;
  4. 中文支持不好,菜单栏就没有中文的版本,虽然 Notion 是中国人开发的;

为什么不用了

在 2023 年底,大概是在刷 B 站的时候,发现 Obsidian 支持 markdown 语法的所见即所得了,当时在刚开始使用 Notion 的时候也知道它,但是当时它还是需要分双屏来显示的,所以当时没有选择 Obsidian。

当时我搭建完自己的 NAS 服务器,逐渐意识到自己掌控数据的重要性,也试着用了一个可以部署服务器上的思源笔记,但是它的版本不是很稳定,怕数据丢失也没再用了。发现 Obsidian 可以所见即所得后我也尝试开始使用,因为之前了解过它的关系图谱,能够把笔记之间的关联用图谱来显示,也是一个颇有意思的功能。

在看 Obsidian 使用的文章中,发现了卢曼卡片盒笔记法、渐进式笔记等方法论,恰好我在使用 Notion 时逐渐发现自己没有很好管理自己的笔记,很多笔记只是丢了一些链接和文章进去,没有再次阅读总结,也没有形成自己的方法论。因此,换用 Obsidian,重新建立自己笔记管理系统的想法产生出来。

提示

毕竟,在程序员的世界中,重写一个系统比重构原来的系统要方便的多。

还有一件小事,让我更加坚定换软件。2024 年 1 月的时候坐了一趟飞机,当时刚开始用 Obsidian, 因为 Obsidian 的数据是存在本地的,我用同步软件把数据同步给服务器和别的设备。在飞机上不能联网,但是不影响我在手机上编辑 Obsidian 中的笔记。很神奇的是我并没有觉得在手机上编辑笔记不方便,写的很畅快,没有网络意味着没有外界的信息干扰,下飞机后反而有了一种内心的满足感,那时候我就知道一定要用本地存储的笔记软件,云笔记不能保证任何的数据安全和便利。

关于 Obsidian

Obsidian 其实是一个渐进式的笔记软件,它能够根据你的使用需求,逐渐演变进化成不同的形态。当你只是简简单单记录一些笔记,那么它就是一个朴素的本地化 markdown 笔记软件,忠实地记录下你写的一切;当你需要在笔记中花一些好看的示意图时,安装 Excalidraw 插件就可以在笔记中嵌入一个手绘风格的图片;当你有了更高阶的笔记管理需求,想了解整个笔记库的笔记情况时,安装 dataview 插件就能够查询处理所有笔记的数据和状态。

Obsidian 最大的特点就是本地优先、双链笔记、开放活跃的插件市场以及基本免费的定价策略。这些特点相较于其他笔记软件更加贴切地抓住用户的需求,对于像我这样既需要功能又需要颜值的用户是最佳的选择。本地优先保证了离线场景下的笔记需求,也确保用户对于笔记数据的掌控;双链笔记减轻了笔记创建时的心理负担,不用遵循严格的层级结构,只要在撰写笔记的过程中做好关联即可,这就满足了笔记的可发现性;开发并且活跃的插件市场给 Obsidian 扩展了很多功能,例如画图、主题美化、数据统计等,使得每一个人的 Obsidian 都是个性化的;Obsidian 只有商用、需要同步和发布功能时才需要支付费用,个人的一般使用是完全免费的,极大地降低了用户使用的门槛,用户不需要付费就可以体验 99% 的功能。

另外还有一点要提的是,在使用 Obsidian 时,我甚至没有登录任何账户!只有在需要使用官方的同步和发布功能时,才有登录账号的输入框。这对于以自己方式完成同步的用户来说是重大的利好。很多软件其实并没有必要注册账号才能使用,但开发者可能出于方便用户、增加用户粘性的角度强制用户登录账号才能使用,这无形之中劝退了很多使用者。

现在我使用 Obsidian 的过程中,会遵循卡片盒笔记系统的原则,撰写原子化的笔记,并增加笔记之间的关联;阅读到好的博客文章时,会利用软件的模板功能,撰写渐进式总结的摘录笔记;利用 dataview 和 cart 插件,制作所有笔记状态管理的页面和笔记数据统计可视化的页面,方便了解笔记库整体概况和笔记跟踪;自建 Syncthing 服务,在我的所有设备上同步笔记文件,还使用 Rsync 和 Duplicati 服务来异地备份笔记数据,确保数据万无一失。

Obsidian 和 Notion 其实是很像的两款软件,Notion 的开发者为用户预设好了很多功能,例如 database、无限的层级目录,但是这也就让用户只能在限定好的框架中行动,不能对功能作出个性化的设置和扩展;Obsidian 则是足够的开放,虽然有时在页面上显示的较为原始,但是开放出的接口和插件,极大地赋予了用户 DIY 自己笔记系统的空间,当然这样的缺点就是上手难度很高,需要懂一些代码知识。

一个笔记软件应当具备的特性

关于看待 Obsidian,其实不能用一款软件来看,而是在我们更迭了这么多的笔记软件后,我们要找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笔记软件。只有明确了对于笔记软件的需求,我们才能快速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笔记软件,也相当于是明晰自己记录笔记的习惯和喜好。

  1. 本地优先:数据安全是重中之重,把数据保存在本地才是最为稳妥的方案,云笔记需要联网才能使用,笔记记载也是需要网络条件支持的;
  2. 通用的文件存储格式:以 md 通用格式存储的笔记文件,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后续笔记迁移工作;
  3. 所见即所得的 markdown 渲染:这点很重要是因为 markdown 分屏渲染还是很占显示空间的,在一些查资料的场景下会降低效率,即时渲染也能很快让我们知道页面的显示效果,方便及时调整;
  4. 双向链接:双链笔记在如今已经不稀奇了,它能够充分显示当前笔记与其他笔记的关联性,是激发灵感的重要手段;
  5. 多平台可使用:现在随着终端形态的变化,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的终端,能够在多个终端上编辑同一篇笔记的感受必然是更加连续的;
  6. 固定的大纲视图:大纲视图能够方便索引文章的标题,如果不是固定或是悬浮的,在阅读到文章底部时想要跳转到其他标题就很不方便了;